近年来,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推进,各省市商贸往来、人员流动日益频繁,尤其是环太湖沿线的湖州织里与苏州七都,面临着人口、资源、环境等多方面压力,两地流动人口众多(织里镇外来人口32.9万,占总人口的77%;七都镇外来人口3.1万,占总人口的34%),铝业、纺织业、印染业等企业多达1.3万,是治安防控的“难管地”、安全隐患的“多发地”,更是生态保护的“薄弱地”,传统的治理模式难以满足现实需要,亟待创新模式进行破题。为此,湖州市公安局织里分局坚持问题导向,实干争先,深入实施“生态警务”战略,以太湖流域生态守护为切口,以数字化改革为抓手,以长三角首个跨省生态联勤警务站为载体,多维度推进环太湖毗邻地区警务合作迭代升级,打造“联勤+”生态警务新模式,为助力“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”贡献了公安力量。
一、打造生态治理的新阵地。聚焦跨区域联勤阵地建设需求,在湖州织里和苏州吴江交界的毗邻地区,建成占地面积400平方米的乔溇生态联勤警务站,内设联勤作战、安防体验、值班备勤、案件会商、矛盾调解、警务装备等6大功能区块,建立联合入驻、定期会商、信息共享等机制,实现了“远端协作”到“一体办公”的转变;在两地公安机关4名民辅警常态入驻的基础上,生态环境、消防救援、行政执法、市场监管、应急管理等5部门实行轮值驻守,协同推进毗邻地区生态治理,实现了“单打独斗”到“齐抓共管”的转变;在毗邻地复杂区块重点建立9.2平方公里的“联管核心区”,对火灾、重大警情、突发案事件实行联动联处、就近处置,毗邻地区处警到达现场用时平均缩短30%以上,实现了“单一化”处置到“零距离”守护的转变。乔溇生态联勤警务站获评浙江省公安派出所工作“二十佳联勤警务站”,相关做法相继得到法制日报、人民公安报等30余家省级以上媒体宣传报道。
二、建立融合协作的新机制。推动织里、吴江两地公安签署《警务协作协议》,建立联勤指挥信息共享、联动巡防治安共管、联助执法办案共商、联护生态环境共治、联控边界卡口共查的“五联五共”工作机制。一是聚焦风险共防。在警务站建立交通安全联勤教育点,联合开展交通综合整治,劝导交通违法行为1040人次,教育宣传2460人次,处罚260人次,“联管核心区”交通事故同比下降32%;疫情防控期间,实行两地情报共享、沿线共巡,联合查处翻越隔离栏、穿越河道等违反疫情防控要求行为42起,有效阻断了疫情传播风险;二是聚焦打击共联。实行跨区域案件信息互通、线索来,查处毗邻地区生态环境类案件12起,打处82人。成功破获长三角地区首个跨三省危废污染环境案,摧毁犯罪团伙11个,刑事打处34人,修复受污染土壤5867立方,该案被生态环境部评定为2021年度全国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典型案例;三是聚焦服务共享。在警务站引入货运车辆通行证、电动自行车车牌、居住证办理及摩托车驾驶证报名等业务,打造“15分钟便民办证圈”,先后办理各类证照5000余张,最大限度为毗邻地区居民提供便利。
一是建好前端感知。针对防控薄弱区域,在两镇交界沿线增设高空AR鹰眼8个、水利球10台、水质监测设备5套、应急广播5套、热点感知设备9套、各类视频监控70余路,实现交界复杂区域重点要素全息感知;二是建好智慧平台。研发集指挥调度、AR预警于一体的“生态联勤警务工作平台”,接入生态环境、水务、行政执法、环卫等部门实时动态数据2.3万条,搭建两地共享数据库5个,实现对7.5公里太湖湖岸、12条通往太湖的溇港河道及5块水源保护区的水质监测,以及违规下水、非法捕捞等行为的自动预警。平台建成以来,该地太湖水质连续212天达到Ι类,破获跨省非法捕捞案件6起、非法狩猎案件4起(捕杀水鸟),刑事打处25人;三是建好应用场景。针对毗邻区铝制品企业集中,危废非法处置监管难题,研发“织里净·铝灰全流程监管”应用场景,对周边18家铝企生产线全流程监管,精准测算铝灰出入厂产量,实现铝灰非法处置“零发生”。
四、壮大群防群治的新队伍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联合两地社会力量,推动综治网格深度融合,以网格员、老党员、退伍老兵、城警义工、治保积极分子等200余名社会力量为主体,构建起“护村队”+“护企队”+“护校队”+“溇港卫士”志愿队的“三队一卫士”群防群治体系。依托群防群治力量,在“联管核心区”常态化开展河道巡查、野泳劝导、禁捕宣传、治安巡防、交通劝导等活动,组队以来,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21次,发现各类环境问题22个,搭救跳河轻生者2人,获取非法捕捞线索3条。借助两地语言相似互通优势,组建矛盾纠纷调处队,合力化解涉两地疑难纠纷23起,成功调处了一起历时2年横跨两省的房屋质量矛盾纠纷,有力破解涉两地纠纷调处职责不清、管辖不明的堵点问题。(沈翔翔 朱静)
免责声明:市场有风险,选择需谨慎!此文仅供参考,不作买卖依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