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0月5日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,诺贝尔委员会距班新闻发布会上传来喜讯:宣布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——屠呦呦。这位85岁的中国药学家,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人。
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灵感,来源于我国中医古代文献《肘后备急方》,当时,《肘后备急方》一书中的几句话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:“治疟病方,青蒿一握,以水二升渍,绞取汁,尽服之”。
给了她灵感的《肘后备急方》的编著者叫葛洪。他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医药学家、炼丹术家、道教理论家,在医药学上的成就和贡献巨大。有人说他的《肘后备急方》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医疗“急救手册”,也是民间普及中医中药知识的最早教科书之一。
刘桐树主任医师也是葛洪医学理论坚定的拥护者,他折服于葛洪博学多才,对其倡导的“百病之源、五脏为根、内外双修、五脏同调”的理论,深表认同,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实践。
心怀敬畏 历尽千帆走上中医路
刘桐树1943年8月出生于黑龙江省方正县,祖籍山东,因家乡闹灾,祖辈由山东蓬莱闯关东至辽阳首山。刘桐树的曾祖父、祖父皆是中医大夫,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和亲人的影响,刘桐树对中医兴趣浓厚,7岁便被祖母教导背诵《汤头歌》、《雷公药性赋》、《十八反十九畏》。
因为对中医的兴趣,同时学好中医就要了解各种中草药,1963年刘桐树考入了沈阳农学院植保系(现沈阳农业大学),1968年响应国家号召参加“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”,他总是拿起床头的医术,温故医学知识;因为有医学背景,1973年刘桐树被调往鞍山师范学院卫生学校(现鞍山卫校)担任老师一职,把自己所学教授学生们。一年之后岗位再次被调动来到鞍山市卫生防疫站——这是他为之奋斗近30年的事业;
因为在防疫站的工作表现,被中国医科大学聘请为兼职副教授。1980年刘桐树任鞍山市医学会流行病学副会长,后任中国预防医学媒介生物学会企业组组长。已出版《中国医院感染与消毒监督》 刊于中华流行病学杂志,1973年——2003年间共发表医学论文30余篇,撰写医学专著《工人营养与保健》等。
防疫站的工作每天都要面临着复杂多变的情况,不仅锻炼了专业能力,也掌握了西医的知识,真正做到了中西贯通。病毒防疫更让刘桐树意识到了中医调养的重要性,更加坚定了他弘扬中医文化的信仰。
学而不殆
刘桐树仔细研究了葛洪的养生理论:主要集中在了两个基本原则之上,即“不伤”和“适度”!通过这两个原则,达到一种饮食有节、起居有度、不伤不损、劳逸结合的“摄生者”的状态。刘桐树说它与当今许多养生理论不谋而合,即过度或者持久的行为都可能对人体造成损伤,同时注意的良好习惯的养成,有良好的习惯,才能有强健的身体,最终才能祛病远疾、养生延年。
要想学成中医,必须学名医经验,采百家所长,除了葛洪著作,《黄帝内经》、《金匮要略》、《伤寒论》这些经典著作,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、《经方实验录》、《活血化瘀疗法临床实践》、《医林改错》;近代名著《蒲辅周医案》、《金匮诠释》、《朱良春论医集》、《章次公医案》裘沛然的《壶天散墨》,岳美中的《岳美中医话集》《岳美中医案集》,焦树德的《用药心得十讲》,《程门雪医案》,与陆渊雷、徐荣斋、姜春华、邓铁涛、刘渡舟等近代名医的著述等都是他的案头常客。反复研读诸位前辈名医名家学说论著,取各家之长,领众家之教。
用心用情 “做好医生”
起床练一遍葛洪外五式功法,是他35岁就开始的固定晨练项目,也是他极力向大家推荐的锻炼方法,通过外练五式功法打通经络进而调理五脏。为患者义诊占用他退休后的大量时间,喝茶看医书是他每天的休闲时间,日子过的充足且惬意。问他为什么每天花这么多时间为患者义诊,他讲了一段故事:“1983年和医疗队陕西汉中去义诊,被安排住在四方台村的村委会,伙食由村书记家里安排。那个年代说实话农村不是很富裕,细粮都吃不上,更别说肉了,但是我几乎每天都能吃到一个鸡蛋,有时候是早上,有时候可能是晚上。当时我太忙我也没太在意,以为村书记家都是这样吃的。后来我才知道,村书记儿媳妇刚生完孩子,家里母鸡生的蛋本来是给儿媳妇补身子的,结果全给了我们。这件事到现在我都忘不掉。”因为患者传达的出来的善意,让他觉得过于珍重,只能通过免费看诊,尽自己所学来回报。
做好中医传承工作
除了义诊,刘桐树医生作为葛洪医学理论研究者,五脏同调理论专家组名誉组长也被受邀通过电视栏目《医话健康》向观众讲授葛洪的“百病之源、五脏为根、内外双修、五脏同调”的理论。
精诚所至,金石为开。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,刘桐树先生的医术日益精进;成百上千的患者,刘桐树先生的临床经验不断完善,妙手丹青得到了业内的一致认可。
免责声明:市场有风险,选择需谨慎!此文仅供参考,不作买卖依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