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4月,教育部颁布“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(2022 年版)”,即“新课标”。此前,国内实施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是2001年制定的,现行的各学科课程标准于2011年制定,毫不夸张地说,新课标直接决定了未来10到20年整整一代人的成长蓝图。
那么,此次颁布的“新课标”究竟有哪些变化,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能力培养侧重又会带来哪些改变?猿辅导教研中心组织老师对此做了深度研究,不仅分析了新课标对学科内容的影响,也告诉了家长如何理解这些变化。
据猿辅导老师分析发现,新课标的“新”就在其对「核心素养」的重视,确立了“核心素养 ”导向的课程目标。孩子今后上学,将不仅仅是学习各种学科知识,更重要的是还要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。
什么是核心素养?指的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、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。比如说,数学提出的核心素养就包括: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、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、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。即,孩子们学习数学,并不只是为了解决一道道数学问题,更是为了能通过数学的方式观察、思考并表达现实世界,从而真正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。
具体要如何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以达成这些目标呢?新课标指出了三大方向。
首先是课程内容结构化。通过主题、任务、项目等形式整合课程内容。简单点说,就是不再零散地去学习一个个知识点,而是基于重要观念和主题内容重新组织课程内容。
比如以往对语文学习的印象,可能是学习一篇篇具体的课文。但这次语文新课标就提出了六大学习任务群: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、实用性阅读与交流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、整本书阅读、跨学科学习。孩子将以任务群的视角更加综合地去学习语文知识。这意味着未来的学习将会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、以及知识间的内在关联,突出学科的本质。
其次是课程学习情境化。新课标下,课程学习强调创设真实情境、解决真实问题。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,孩子常见的困惑就是:学了这个有什么用?这次新课标就特别强调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,要在真实情境中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,引导学生提出问题、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。倡导“做中学、用中学、创中学”。
最后是跨学科学习,突出跨学科学习与综合实践。在信息时代知识爆炸的当今社会,教育者们要解决的问题变得越来越新颖、越来越综合,大量实际问题都无法归属到单一学科中去。所以这次新课标专门突出了跨学科学习,各学科都明确提出了如何从本学科出发落实跨学科学习,主要以主题式、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。
了解到新课标的核心变化,家长和孩子们对未来的学习方向是不是更清晰呢?猿辅导一直紧跟新课标指引的学习方向,第一时间迭代产品内容;而针对家长的更多困惑和需求,猿辅导也会提供有关新课标的全方位解读,并给出在新时代下教育孩子的实际可落地的方法。
免责声明:市场有风险,选择需谨慎!此文仅供参考,不作买卖依据。